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中华武术复兴研究会 > 公司动态 > 形意拳大师阎道生(1884—1962)

公司动态

形意拳大师阎道生(1884—1962)

2015-07-14

阎道生(18841962),字子阳,四十岁易字至阳,号阅庐,别号阎仲子、北溟剑士。河北霸州市扬芬港村(原属河北静海县)人。自幼随父读书习字,颇喜书画,后就读于湖北武备学堂,肄业后寓居。

 

天津,在直隶提学使司学务公所从事美术教育,潜心研究绘画、书法、诗词,是驰名津沽的书画大家。1912年,阎道生参加“中华武士会”,辅佐李存义、继任掌门李星阶做文字工作多年,乃文乃武、德艺双馨,是民国时期天津形意拳界的重要人物。

 

直隶提学使司学务公所在天津河北公园内,1912年中华武士会成立,阎道生就成为本部第一班的学员。另外四位同班的学员是胶州杨林生、广东三水县罗斌甫、定兴胡子高、云南王湄午。其中的王湄午是清末川滇边务大臣王人文之子。

 

阎道生就读湖北武备学堂时的术科很优秀,精于军事,是武备生里的佼佼者。但因厌恶仕途,弃学归津,师从李存义十余年,“习形意,十余年来尤笃爱剑,所好头合剑、二合剑、八卦剑、龙形剑、三十六剑、连环剑、十剑以及十三刀法皆精妙,有心得”(民国二十三年《静海县志》)。“十剑,极飞跃闪变之妙。十三刀法,殆即五公山人受之孙夏峰者”(《近今北方健者传》)。

 

有文字记录了他研习剑法的经历:“十三剑在民三年学之新安王子铭师兄。当时,余尚造图说,李老师甚悦之。及民六李星阶兄由云南归,以此非本门之术,渐恶之,予因焚其图说,遂舍而不习。十五年秋,策大伯母由南归,余往视之,既夜深不寐,遂掩门潜归,一路清净无人,因思十剑,得势三十余手,虽不能及全豹而亦觉为可观,复到津与任丘李玉琳研究。廿年冬,又与热河卢文煐研究,订为拿、撩、洗、提、扫、截、云、劈、割、诱、坎、谢、刺十三点,今朝有兴,复加添减,觉更大方,且成一气, 最尾云即成云字,云收为提,从此不再变更矣。复订十三字为拿、刺、洗、扫、截、钩、劈、割、诱、撩、谢、云、提,以此名十三剑。”这本书定名为《十三剑》,行世。

 

“十五年八月初六为内子生辰。傅乾坤(振嵩)来三日矣,研究剑术甚精细。有云,得道者须有缘人,我游十载,真艺竟于家得之”(《阎道生日记》)。

 

经李存义介绍,阎道生同时就学于李瑞东先生。阎道生除精于剑术外,还擅长抖杆子,在武士会中人称“杆子阎”。形意十二形中的“燕形”是他最擅长的绝活,表演之时,身子贴地,能在板凳底下一掠而过,跃起后再次俯身下探,掠过第二条板凳,轻盈落地,其精彩之处可追前辈大师宋世荣。

 

李存义在中华武士会期间口述了大量的武学知识、技艺,许多是由阎道生等弟子记录、编纂,尤其是当时中华武士会编辑的图书、教材等的插图,大多出自他的手笔,如杜之堂的李存义口述系列,就是由阎道生配图。中华武士会同人出版的许多著作,如杨明漪的《近今北方健者传》、孙禄堂的《拳意述真》等,也由阎道生帮助定稿或推出。正是因为有了阎道生等一批文人侠士,中华武士会也成为了中国北方武学研究的重镇,延续着孙夏峰、五公山人、颜习斋、李恕谷一脉的绝学及遗风。这也是中华武士会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上做出的特殊贡献,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践行意义。

 

阎道生还留下了《十剑谱》、《形意林泉剑》、《太极十三势形势与应用》等手稿,为武学理法皆通的大家。

 

《十剑谱》是阎道生根据乾隆时期的手抄本整理、绘制,保留下来,全部传授给了门生李敦素。目前,这本剑谱是关于十剑的唯一一个版本,十分宝贵。另外,这部剑谱除去它本身的武学价值外,还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。阎道生以神来之笔,传达出中国传统武术古谱中的绘画之美和武技之美,两者珠联璧合,宛若天成,被誉为“世上最美的剑谱”(见本文图片)。《形意林泉剑》寄托了先生的林泉之心、退隐之志,其剑法有新法、有创意,独臻神妙,体现了阎道生高超的武术修养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。唐代草圣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出草书之奥秘,作为著名书法家的阎道生却把草书的乍徐还疾、倏聚忽散、钩环盘纡的笔势,巧妙地结合到剑法的旋转进退、起伏开合之中,真可谓不同凡响。另外,他还大胆地把广为流传的剑指(剑诀)变为形意拳中的圆扣掌,意求灵活,自然、气力贯通,全身放松,中发内劲。并用包罗万象的拟无极式取代了各派剑术套路中开势的传统架势,显得姿态古朴、儒雅、自然、大方,不但在剑术之林独树一帜,而且也体现了他朴实无华的性格和回归自然的道家哲学理念。《太极十三势形势与应用》是以前从未面世的本子,有很高的版本价值。内容虽略为繁杂,但可反映早期拳谱之面貌,对界定武禹襄早期拳谱意义尤大。

 

阎道生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中华武士会。他寓津二十余年,大部分时间活跃在武术界,身居武林,傲视画坛。他利用自己在绘画界的名望,不断为武士会捐赠画款,筹集资金,民国出版的《近今北方健者传》和《静海县志》描述他:“襄办中华武士会,有终焉之志”,“中华武士会矗立十余年之久,经劫不稍颓者,至阳与有力焉。”“中华武士会创始于李存义,实施教而持久之者乃郝海鹏、李彬堂、李星阶、阎子阳也。”

 

李存义去世后,阎道生协助师兄李星阶等一起支撑中华武士会。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多事之秋,社会动荡、战乱频仍,在阎道生等同仁的努力下,天津中华武士会克服了诸多困难,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,成为中国武术社团史上持续最久、影响最大的一个团体。1928年中华武士会解体后,阎道生加入到天津“静业国技社”,直到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后,由津返回家乡。

 

天津中华武士会是阎道生一生的情结。在中国武林渐成往昔的岁月里,不管是兵荒马乱的日子,还是政治斗争盛行的年代,每一个除夕的夜晚,阎道生都会离开家人,取出珍藏的李存义老师的遗像,供奉起来,独自和恩师度过一年中最后的夜晚。

 

阎道生多才多艺,武术而外,更以绘画名世。就读于湖北武备学堂期间,曾游历名山大川,临摹写生,积累了大量的绘画素材,回到天津,即以卖画为生。1909年,阎道生在直隶图书局工作,绘制教科书插图。1912年在天津《民约报》任画刊编辑。1912年至1915年,在直隶提学使司学务公所社会科从事年画改良工作,任主笔,出版了大量年画作品,如《幼稚园》《破除迷信》等,都是中国年画史上的精品。

 

1921年,参办天津书画慈善会,致力于济贫与赈灾。曾创立阅庐教育基金,在家乡捐资办校,培养了众多的平民学子。阎道生的好友杨明漪在《近今北方健者传》一书中说道:“予与子阳友善十余年,相谈拳械书画事甚众,见其精治缣素,资酬臂助之人,予曰:何为自苦哉,此会非君家物,且平民教育,为人群互助之业,责不专在我辈。子阳曰:君子哉若言,视世人皆禹稷矣,然国粹湮没,世不之信,且有以多事目我者,以是得不倾覆,区区书画何珍焉。津门售画,子阳门人及他画家,多冒其名而得善价,子阳手迹少,人重之。又与书画家办书画慈善会,以为常,尝奔走冰天雪地中不辍,饥溺之怀,同乎古初,可以愧当时风天下矣。”

 

193027日的天津《益世报》刊载了阎道生的传记,称“其赋性古傲,颇有八大山人之风,为近今不可多得之作家”。同年,阎道生参加在日本东京和大阪两地举办的“中日现代联合绘画展览会”,并由日本出版《阎子阳画册》,享誉东瀛。阎道生在津门画坛独领风骚二十年,为近现代中国传统人物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。

 

阎道生归隐乡里后,以书画自娱。其画宗海派任伯年,以写意为主,兼用工笔;精工人物,亦善山水、花卉,各种题材都涉猎。在人物画中,有名人轶事、历史典故、文学故事、神话故事,还有剑侠故事、淑秀才女、孩童嬉戏、渔樵庶人以及现实人物肖像等。

 

归隐后的阎道生生活在天灾洪水、兵匪人祸中,但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民族气节。1940年前后,阎道生居住在静海县城内。日军军官闻知阎道生的画名,前来索画,均被阎道生拒绝。日本军官十分恼火,把阎道生押到日军驻地,强令动笔。阎道生遂画一幅恶犬图,画面上是一只凶相毕露的狼狗,以影射和痛骂日军。此事被静海县百姓传为佳话。

 

阎道生一生勤奋好学,淡泊名利,朴实宽厚,安贫乐道。晚年更崇尚老庄,自比陶潜,寄兴东篱,以恬淡超脱的田园生活为乐。

 

我要评论(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,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,请点击注册新用户!
  • 评论内容:
网上有害信息举报
x

填写举报信息

提示: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,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