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中华武术复兴研究会 > 公司动态 > 对“太极拳要走实战之路”的思考

公司动态

对“太极拳要走实战之路”的思考

2015-06-17

对在国内外日益广泛开展 的太极拳运动,究竟应当沿着 什么路子向前发展,长时间以来,有迥然不同的意见。“太极拳要走实战的路于”就一种主张。本文想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,不妥之处,诚望诸位方家不吝指正。

 

一、“太极拳要走实战之路”是对“杨无敌”盖世武功的呼唤

 

(一)何为太极拳实战之路?

 

中华武术源远流长,它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,它随着中华文明的诞生而出现,又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。在几千年前的上古时期,原始人主要的生产方式是渔猎 活动,面对水中的鱼,林中的兽,为了获取食物,或剌或击,或攻或防,这就是后来逐渐演变成武术实战技能的雏型。尽管中华武术百花苑中繁花似锦,实战讲究技 击与 攻防术则是相同的。到了近现代,随着武学这一门学科的发展,历代武术家在实战中的经验积累,在实战手段及技巧方面,又提炼出“打、踢、摔、拿、靠” 等技击元素,大大丰富了实战 技能。实战就是二人对垒,在战 场上就是对敌。兵法云: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”拳术亦然。太极拳所不同者,是超越了一般武术壮欺弱,慢让快的一般原则,而是遵循“以柔克刚”,“引进落空, 牵动四两拨千斤”这一百试不爽的克敌之道,以巧取胜。历史上这类战例比比皆是。现举两个著名的实例如下:

 

1、杨露祥“不打三种人”

 

太极宗师杨露禅(1799~1872)当年在京城授拳有“杨无敌”之美誉。城西有一张姓大户好武,家有镖师30余人,个个武艺高强。听说广平府杨露禅功 夫了得,便托朋友武汝清请至家中。张见杨露禅人痩,身不过五尺,面目忠厚;穿一身布衣,便以貌取人,看不起他,招待之礼不恭。杨露禅看透了主人的心思, 便自酌自饮不顾其他。张某见状,老大的不高兴,便说,常听武林人士提到先生盛名,不知太极拳能打人不?”杨露禅自知谦虚不得,便理直气壮地回道:“有三种 人不可打。”张某问:“哪三种人?”答:“铜铸的,铁打的,木作的,这三种人不容易打,除此之外都能打。”张某说:“敝舍30 余名武师,武艺最高的要数刘教师,他能举起五百斤,你俩能否比试比试?”杨露禅道:“不妨一试。”话音刚落,只见刘某来势汹汹,犹如猛虎扑食,直奔杨露禅 而来。说时迟,那时快,杨露禅以右手引其落空,以左手这么一拍,刘某已跌出三丈以外。张某抚拳笑道:“先生真神技矣。”于是让厨师重摆满汉盛宴,恭敬招待。刘某力大如牛,败在杨露禅手下,可见并非力胜,而是以高超的太极功夫,战而胜之。

 

2、郑曼青大败美军士兵

 

抗日战争期间, 杨澄甫的弟子郑曼青先生(1902~1975)因避战乱来到重庆。当时美军有一百多人驻在重庆,每周举行联欢会。他们听说郑曼青不久前,曾经在英国驻重庆 大使馆,以其矮小的身躯,把英军中最孔武有力的安君打得人仰马翻,都 不相信,便邀请郑曼青参加联欢会。美军选出精于技击者十余人,挨个与郑曼青较 量,先后已有五人败下阵去。这时,忽见体 重有一百多公斤的一美军士兵,于丈外舞拳跳跃,向郑曼青头部击来。只见郑曼青摺肘接住,应手便使其跌出丈外,撞在墙 上倒地,声震瓦屋。此人不服输,从地上爬起来,又奔跃袭来。郑曼青举手送之,又跌出。这时,美军士兵才不得不摇头认输。在场的人非常惊讶,便问道:郑曼青 如此痩小,怎么把一百多公斤的壮汉举起来扔出去?有一位懂英语的张君便以太极拳以意 引气,以气运身,借力打力的道理予以解释,美军士兵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。 有内行的中国人说道,郑曼青的手法身法 有过人之处,他每当发人,其声其状,就像以钱投鼓,直至撞壁而止,这全凭内劲才能办到。

 

什么是太极拳的实战?杨露禅、郑曼青与人对垒,以太极拳的内功,引进落空,借力打力,战而胜之。这就是太极拳的实战。

 

(二)太极拳实战之路存在的条件及其技战术修炼途径

 

任何事物的产生、发展都有其必然性,太极拳的实战之路亦不例外。人民解放军战士有一鼓舞斗志的口号,叫做“练为战”。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精粹拳种,“练为 战”也是题中应有之义。用杨露禅的 话讲,学练太极拳是为了“御敌保身”。在冷兵器时代,对敌作战使用的兵器是刀、枪、剑、戟等,战士若能学会中国功夫,在战场上无疑要占很大优势,即使平时 防身也非常有用。如“走镖”即担负银钱或贵重物 品的运送任务,或为有钱人家看家护院,保护人身财产安全,也都离不开武艺高强 者的护卫。由于当时社会的需要,人们习练中国功夫,就是奔着它的实用而来。

 

但是要想真正掌握太极功夫并非易事。太极拳门内有一共识,即“太极十年不出门”这是说要学会太极拳的体与用,不下十年苦功是不行的。不要以为这是故弄玄虚,夸大其词,内行人知道,这还是一种乐观的说法,如若不信请看太极拳名家许禹生先生(1879-1945)是怎么说的。他说:“由着熟而渐悟懂劲,由懂劲而阶及神明, 然非用力之久,不能豁然贯通焉。此言习太极拳者,进功自有一定之程度,而不可獵等(超越等级)燥进也”。既然如此,究竟 应当怎样才能学到手呢?许禹生先生告诉我们:1、先要着熟。即模仿老师的姿势,姿势正确了,再要求各姿势互相连贯;拳路熟悉之后,要懂一招一式的用法,用 法会了,还要求其劲不要落空。这才是真正的着熟。2、再求懂劲。学习推手是求懂劲的必由之路。在推手过程中研究对手动作的轻重缓急,方向位置,久而久之由 微懂、略懂,以至无微不觉,无处不懂,才叫懂劲。3、阶及神明。懂劲之后,不再把注意力专注于一招一势之上,一招一势都能自合渐渐地无需用着,只需用劲,再到不求用劲、而劲自合。最后能够以意用劲,以气代意,精神所触,莫之能御,则阶及神明也身”,他的结论是要达到这一境界,没有几十年的纯功很难做到。

 

许禹生先生的经验之谈,从杨露禅宗师前后用十八年时间,三下陈家沟拜师学艺,可以得到最好的印证。

 

人们提出“太极拳要走实战之路”,主观上是想要把老祖宗高超的拳艺,当做一份宝贵的遗产继承下来,并且发扬光大。从这一角度看问题,我举双手赞成。

 

二、“太极拳要走实战之路”,不能代替“益寿延年之路”

 

(一)“益寿延年之路”是太极拳的首选

 

据传,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。张三丰是道家,尊黄帝、老子为祖师。黄老学说提倡“清静无为”、“无为而治”。他创拳之初衷,不在技击,而在于健身,通过内修外练达到祛病延年之目的。在他之后 有一位传浸太极拳的关键人物王宗岳。他在整理张三丰的《太极拳论》时,在文章末尾,有言诲后人,练太极拳的根本目的是防病健附注,称:“此系武当山张三丰 祖师遗论。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,不徒作技艺之末也”。在王宗岳自己写的古拳谱《十三势歌》中,也有“详推用意终何在,益寿延宇不老春”的名句。这两篇古拳 谱都谆谆教诲后人,练太极拳的根本目的是防病健身,益寿延年。太极拳的这一宗旨,一直为历代名家矢志不渝的谨守。如杨氏太极拳的第一代宗师杨露禅虽身怀绝 技,武功盖世,但他在19世纪中叶,在北京传拳时,便将他曾经讲过的太极拳可“御敌保身”,改为“强民身,救弱国”了,为此他把从陈家沟学到的太极拳中凡 跳跃、震足、发劲一类高难度动作,改成了缓慢柔和、式式均匀、纯以神行、不尚拙力、舒张大方、气势磅礴的崭新拳架。从杨露禅起,历经杨家第二代杨班侯、杨 健侯,第三代杨澄甫等不断修订完善,成为今天流行于国内外的杨氏太极拳,成为社会大众谋健康的第一品牌。

 

我们知道的一些太极拳名家,他们当初学拳的目的也是为了祛病延年。如陈微明先生(1881~1958)曾跟杨澄甫学拳七年,根据杨澄甫口授,著《太极拳术》一书。他动念学太极拳就是为了祛 病健身。他在书的《序》中说,他二十来岁,就体弱多病,头发十之三四已白。学了太极拳后,精神焕发,病愈体健,就像换了一个人。他还有个朋友,也是因病练 拳,结果,“虽劳伤痼疾,莫不霍然脱体”。因此,他深有感触地说,太极拳“真是养生却病之妙术,御侮其余事也。”现在仍活跃在太极拳传承一线的太极名家,也都强调促进人类健康长寿,是太极拳的第一位任务。如我的恩师、杨氏太极拳第四代嫡传人、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成员杨振铎先生,在许多场合的 题词是:“为太极拳事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长寿共勉”。

 

(二)“益寿延年之路”越走越宽广

 

太极拳从创始以来,很长一段时间,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控制,以及封建保守观念的束缚,如有的规定不传外姓,甚至规定传儿不传女等,发展的十分缓慢。直到19283月,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中央 国术馆后,才开始由政府主导向社会大众推广。但是好景不长,抗日战争爆发前,这种发展势头就无形中消失了。真正在国内外大力普及与推广,是在新中国成立以 后,其关键因素是党和政府大力提倡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科学的进步,人类社会早已由冷兵器时代,进入到原子时代,直到今天的信息时代,武术的技击功能随之削 弱,人们把中国武术包括太极拳主要用于 强身健体。1955年,毛泽东主席发出“发展体育运动,增强人民体质”的号召,在贺龙元帅直接领导下,国家体委组织专家、学者,以杨氏太极拳为蓝本,编制 24式简化太极拳、88式太极拳等套路,在全国各地及大专院校推广普及。党和国家领导人不仅大力提倡,而且带头参加学练。太极名家顾留馨先生就曾应邀到 中南海、北戴河、广州等地教中央领导人学练太极拳。毛泽东主席对太极拳能治病印象深刻。1961年,他在一次大区书记会上,提倡老年人打太极拳。这时许多 领导同志纷纷寻找拳师学拳。我的恩师杨振铎先生,就是这个时期来山西省级机关专门从事太极拳教学工作的。由于党和政府大力提倡,各级领导率先垂范,参加太 极拳运动的人越来越多,太极拳作为群众锻炼身体、陶冶情操的一种高雅民族体育项目,受到国人的青睐。

 

“文化大革命”十年动乱,太极拳运动受到影响。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太极拳运动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。在邓小平“太极拳好”题词的鼓舞下,武术专业团体及民间太极拳师纷纷设场授拳,太极拳馆(校)、协会、研究组织如雨后春笋相继建立,太极拳得到空前的大普及大发展。许多太极拳师走出国门,把中国太极拳传授给世界民众,受到热烈欢迎。 现在 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一亿多人在练太极拳,绝大多数人把太极拳作为祛病健身的手段。杨振铎老师199810月,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西雅图成立国际杨氏太极拳协会,传播杨氏太极拳,此后由其长孙杨军驻会,向欧美、东南亚、非洲推广,西雅图国际杨氏太极拳协会所在地,参加学拳的许多人是国际知名企业微 软公司的工作人员。有记者问他们为什么要学练太极拳时,学员们回答“为了放松”。话不多,但是抓住了要害。因为放松是太极拳的第一要义,也是达到强身健体、祛病延年的有效手段。这正是绝大多数太极拳爱好者学拳的愿望和目的,也是当今太极拳风靡全球的主要原因。

 

(三)“体”与“用”如影随形,并行不悖

 

太极拳是“体”,推手是“用”,太极拳界一般都这么认为:但是我们学习研究了杨澄甫宗师口授的三本著作,会有不同的认识。第一本书《太极拳术》(中华书局 1925年出版,陈微明著)太极拳只讲体,不讲用,在书的第二部分——推手讲用。第二本书《太极拳使用法》(文光印务馆1931年出版,杨澄甫著),第三本书《太极拳体用全书》《中华书局》1934年出版,杨澄甫著),则打破了前例,在传授太极拳的练法时,重点讲怎么用。正如杨澄甫在《太极拳体用全书》例 言所说,编著本书的目的,“在于体用兼备”。因此,对每一式的讲解都以对练拆解攻化迸行,侧重阐明技击用法,既是健身法宝也是应敌之招。说它是应敌之招可 以理解,因为图片示范、文字说明,都从如何应敌的角度出发展现在读者面前。至于健身法宝需要认真去理解,辟如起势要求全身放松、气沉丹田、内固精神、外示安逸、思想集中、不存杂念。这是人们常说的一种太极态。这种太极态练到一定程度,就像老子讲的,达到“专气致柔,能婴儿乎”的人的自然状态,这样一种状态 要保持始终,如《太极拳体用全书》所提示的“练法用法,俱根本于此”。这对于促进血液循环、促进新陈代谢,从而祛病延年是最有效的方法。至于应敌之招,在 学练太极拳架过程中,只能打下一定的基础,要想功夫上身,必须按部就班,一步一步去学去备一定条件,年老体弱甚至有病在身的不能练,因为这种情况经不起摔 打,身子不活则容易受伤。身体具备条件,还得有毅力、肯吃苦,能坚持不懈地十年八载地练下去。如此一来,生活保障、生存条件就无法回避。除了个人条件具 备,还得求名师真传。当今太极拳运动开展得如此广泛,最缺的就是合格的老师,就目前国内的情况讲,专职、合格的老师不多,群众性的太极拳运动往往是能者为师,这类老师因为从群众中来,得到了太极拳的恩惠,都想着让太极拳给更多的人带来快乐和幸福,往往非常热心,功夫则有待提高。

 

综合以上意见,结论如下:

 

一是太极拳已成为世界健康第一品牌的今天,应该毫不动摇地走益寿延年之路。

 

二是太极拳走实战之路要针对特定的对象讲,并且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,才能落到实处。具体设想是:

 

1.对象。从小抓起,如六岁开始习练太极拳,培养一批功夫小子,通过优胜劣汰从中选出一些苗子组成专业队,长期培养训练,成为杨澄甫先生讲的,即“能教人养身又能对敌,修养使用兼全”的太极功夫的继承者。

 

 

2.措施。要组织教师队伍。要建设太极拳培训基地。要加强太极拳科学研究。要发挥政府和民间两个积极性,等等。

我要评论(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,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,请点击注册新用户!
  • 评论内容:
网上有害信息举报
x

填写举报信息

提示: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,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