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中华武术复兴研究会 > 公司动态 > 缠丝拳源流与现状

公司动态

缠丝拳源流与现状

2015-04-21

 缠丝拳是运用缠丝劲以柔克刚的拳术。缠丝拳也称缠拳,在武术门派中称缠门、缠丝门、残门等,有近300年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。1989年,缠丝拳载入地方武术志《四川武术大全》;2009年,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《重庆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》,“荣昌缠丝拳”是重庆市第一个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拳派。

一、创拳概说

缠门始祖杨德三系清朝康熙末年人,幼年嗜好少林拳术,后闻武当拳法玄妙,于清雍正年间赴武当山,投师龙门高道专攻太极拳多年,造诣颇深。其后,去了京城任清庭禁军的教头。后因参与反清活动被人告密,遭清廷辑捕,被迫逃出京城,漂泊到四川、西等地。隐姓埋名循入道门,潜心钻研内外家拳,感悟其玄机奥妙。

杨德三将所学功夫与道教文化中易理相融,广积太极拳理功法、兼容少林精华,以缠丝劲为本,研创开宗一门新武学——缠丝拳,内涵太极的阴柔,外显少林的阳刚,刚柔相济,内外家兼容。此拳因祖师是朝庭辑拿的钦犯,隐姓埋名在道观,不便宣扬,先辈就定下单传掌门之习规,秘不外传,故鲜为人知。

“六路短打要有路,八步缠丝要有步”。祖师始创缠丝拳为八种步型,六个套路。就是常说的缠门“八步缠丝,六路短打”。第六代名师姚玉堂在总结缠丝拳拳路结构经验的基础上,又创编了第七路平桩、第八路总桩。姚玉堂一生在巴蜀武林鲜逢对手。然而,在与四川富顺县地蹚拳名家又称“地滚子”的刘青云切磋中,姚公拳腿争锋,刘师地滚蚊龙,最终,俩人打了个平局,互生敬佩之意。姚玉堂深感各拳种都有其所长,缠丝拳要立于不败之地,一定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,完善下盘地蹚功夫,于是,以缠丝拳结合地蹚拳创编出第九路滚龙桩。

缠丝拳尊崇“道法自然”,仿生学自然之物,把八种象形动作猫腾、狗闪、兔滚、猿跳、鹰翻、鹤啄、龙行、虎扑融入拳势,尽显古意真功。缠丝拳套路、功法、器械主要有:

(一)姚玉堂支脉传九个套路;周吉样支脉传残字门六路短打套路;郑山吉支脉传龙门缠丝转缠八个套路。

(二)功法:丁八步桩,含机步桩、独立步桩、高马步桩、九官搬刀桩、穿桩功、混元桩功、螺旋步走转功,巴拿劲、一指劲、捧水劲、龙门周天功、缠丝劲等。

(三)器械:缠丝七星剑、鸳鸯短剑、蛇形剑、子午单刀、子午棍、三栏棍、缠头棍、缠丝鞭杆、回马双头枪、双锏、九节鞭、扁担拳、板凳拳;暗器有:镗心、统膝刀、飞标、飞石等。

缠丝拳第七代名师唐新知讲手、过手,从不忍手,倡导缠门即是“残字门”(“缠”与“残”谐音)。一是对敌意念要狠,二是进攻一击必杀,三是缠门技法杀伤力强,诸如挑心肘、标手、兜肚掌等。缠门中曾经有五人在打擂、切磋时不慎失手而致人性命,因而,缠门在武林中也有“残门”之称。

缠丝拳历经二百余年的锤炼,凝聚了十代传人的研创完善和感悟,形成缠门的两大强项:手法、正骨术。

因地域不同或流变,荣昌缠丝拳一脉三枝,门内称姚玉堂传为“拗缠”,周吉祥传为“顺缠”,郑山吉传为“转缠”。古昌州区域中荣昌县、大足县、永川益的缠丝拳虽然各具特色,但都一脉相承。总的风格特点是:走转轻灵,落步拧身。内扣外摆,缠丝紧跟。旋化直发,出锋七星。冷弹脆残,巧快制胜。

二、传承写真

清代中后期,多种拳术门派如缠门、僧门、岳门、洪门、字门等传入四川,是巴蜀武术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。

缠丝拳第二代代表性传承人姓王名一川、道士、号川一,江西人氏。武林中流传称“黄益川”、“黄一川” 居多,疑似四川方言诣音所致。王一川于清嘉庆年间入川,途中传湖北汉口长春馆肖如玉,川中传泸城灵官祠廖福圣,又传杨为善得真口诀。从此,缠丝拳开始传入巴蜀。王一川年事已高未再回到江西。王一川的主要传人有杨为善(大足县、荣昌县、永川县支脉)、魏山峰(合川县支脉)、白一龙(垫江县支脉)、杜占鳌(广安市支脉),钟文任传唐图之,唐传重庆的伍珍如,三代后不详。周岳高传夏五之,两代后传承不详。

缠丝拳名家、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杨为善、号本原,生于清乾隆25年(公元1760)庚辰年正月初一子时,四川下南道纳溪县(今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)面山人氏,因两眉皆白,人称“杨白毛”。原从师杨州名家郑二胖。后来,敬仰王一川的拳功武德,改换门庭,追随王师左右多年。功成之后,携缠丝技独闯江湖,先下河南,后行广东佛山镇,再去江西景德镇、南诸仙镇等地,访名师高友,印证所学,功臻化境。清咸丰元年(公元1851),杨为善已91岁高龄,动身回归故里,取道回四川川东道,途中病卧大足县龙水镇古昌客栈,得与古昌客栈掌柜梅姓武师及众徒弟结识。梅之弟子何五堂、尹师兵给杨为善奉汤送药照料无微不至。杨为善康复后定居大足县龙水镇,收何五堂、游学忠(号三益)、尹思宾、郑格亭等人为徒,仅大足县、荣昌县等地门生有名号者三十多人。

清同治年间,缠丝拳名家、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何五堂,传子何峻山及三个外侄,老大陈世兴(字香国)、老二陈世福(字习之)、老三陈世伦(字少之)。其中,陈世福人称“陈毛儿”,性刚直、拳脚快,在陈氏三兄弟中授徒最多,当地或外来拳师与其较技莫不拜服,有“神打陈毛儿”之美誉。陈世兴、陈世福、陈世伦是缠丝拳名家、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。

缠丝拳名家、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姚玉堂,少年时起,先后从师缠丝拳名家陈世福、何峻山、龙嗣顺等诸师尊。

缠丝拳名家、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周吉样从师缠丝拳名家陈世福、陈此兴。

缠丝拳名家、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郑山吉从师缠丝拳名家郑绍九、陈世伦。

姚玉堂、周吉祥、郑山吉接缠门法脉,“人行三师武艺高”,功成之后,主要在荣昌县、大足县传拳授徒,耕耘拳坛数十载,广植桃李,正脉承传,治学严谨。三位先贤是众所公认的清末至民国期间,缠丝拳承前启后的中兴人物,缠门的一代宗师,为缠丝拳的传承和发展建立了丰功伟绩。

长期以来,有的人不清楚缠丝拳究竟是武当派还是峨眉派?这就要了解缠丝拳的根源。缠丝拳孕育于武当山,诞生于道门,于清嘉庆年间,从江西传入巴蜀,是外来拳种,其根不在四川。因此,缠丝拳承袭龙门,宗归武当(蛾眉派是指四川土生土长,没有受到外来武术文化的影响,保持本土特色的拳种。蛾眉派是指:1、四川川西黄林派(火龙拳);2、资中县、内江市的盘破门;3、峨眉山本地的四平拳、等桩拳、六乘拳、子午拳、虎爪拳等)。

缠丝拳传承脉络清楚,向上溯源,承载全真道列祖列宗;向下查阅,列入门墙的传人共十代。现将缠门一至六代(清末)绘制成“缠门脉络框图”(见图),以便认祖归宗,六至十代门人录详见《缠丝拳》拳谱。

三、现状览要

缠丝拳主要在重庆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等省市传衍,尤其在重庆市荣昌、大足、合川、永川、江津、涪陵等区县,四川省泸州、资阳、内江、隆昌、阆中等市县更是兴旺,历代高手辈出。

缠丝拳健身养生,长于技击,深受民众喜爱,在荣昌县门人数千,爱好者有上万,成为知名的门派。缠丝拳名家、第七代代表性传承人有蔡德泉(原习岳家拳)、于天沛(原习洪拳)、唐新知(原习三合拳、吴式太极拳)、杨吉山、胡世泰、李世荣等人。他们搏采众长,续缠门宗风,蔡、于、唐、杨、胡、李的徒子徒孙遍及五湖四海。

如今,传统武术呈中兴之象,为了与时俱进,缠门确定了以拳种为依托,推进社团化管理进程。1999年元月17日,成立“荣昌县武术协会缠丝拳分会”,首任会长于道成。荣昌县武术协会缠丝拳分会成立后,引领缠丝拳在健身养生、比赛诸方面健康发展。缠丝拳在各种武术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,备受武林同道的注目。

2002年,在大足县举行的“重庆市首届传统武术精英赛”,于正国获得拳术一等奖;谢勇君获得拳术、器械两项二等奖。

2003年,在重庆体育馆举行的“重庆市第二届传统武术精英赛”,谢勇君获得拳术、器械两项一等奖。

201062527日,在杨家坪中学体育馆举行的“重庆市第八届传统武术精英赛”上,荣昌县缠丝拳协会代表队出战,摘金夺银共30枚奖牌,其中,拳术夺得19枚奖牌,一等奖4枚;器械类夺得4枚奖牌,一等奖1枚,太极拳械7枚奖牌,取得荣昌县历史上征战武术比赛的获奖牌之最。

2011312-14日,荣昌县缠丝拳协会代表队参加“第七届香港国际武术节(武德杯)比赛”,陈忠秋获拳术套路金牌、唐旭获拳术、棍术套路银牌,郭靖、黄止见获拳术套路铜牌。

201110月至15日,荣昌县缠丝拳协会代表队参加“第三届中国四川蛾眉国际武术节”,刘振获传统拳术套路金牌,棍术套路铜牌;郭彬获棍术套路银牌;范艺腾、王智鹏获传统拳术套路银牌;王廷琰、周继彻获传统拳术套路铜牌;刘才忠获双器械套路铜牌;

20111112-13日,在“重庆市第九届传统武术精英赛”永川分赛区,荣昌县缠丝拳协会代表队共夺奖牌33枚,其中,拳术28枚奖牌,一等奖7枚:器械类5枚奖牌,一等奖1枚。

2009年,荣昌县武术协会着手将“荣昌缠丝拳”申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,2009928,重庆市人民政府渝府发(200994号《关于公布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》文件,附件《重庆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》,缠丝拳名列其中。

 

为了提升缠丝拳的知名度,推进缠丝拳在体育活动中的开展,扩大对外交流,20091110日,荣昌县体育局“荣体发(200929号”文件,批准成立荣昌县缠丝拳协会。20091111日,荣昌县民政局“荣民发(200999号”文件,注册颁发《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》(社证字第121号)。随后,由各方面代表性人员组成荣昌县缠丝拳协会第一届委员会,谢勇君任会长。2011728日,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批准荣昌县缠丝拳协会申报的《缠丝拳.商标注册证》。

我要评论(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,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,请点击注册新用户!
  • 评论内容:
网上有害信息举报
x

填写举报信息

提示: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,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