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中华武术复兴研究会 > 公司动态 > 诸家枪法

公司动态

诸家枪法

关键词:

枪法诸家

2014-12-18

引自《中国传统武术史》——于志钧

 

 

戚继光著《纪效新书·长枪总说》:“夫长枪之法始于杨氏,谓之曰‘梨花’,天下咸尚之。其妙在于熟之而已。熟则心能忘手,手能忘枪,圆神而不滞。又贵于静也,静则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,变化莫测,神化无穷。”

按《宋史·李全传》记载,“梨花枪”是南宋李全之妻杨氏之言,曰:“二十年梨花枪,天下无敌手。”后人据此,说梨花枪法始于杨氏。实为其夫李全绰号“李铁枪”之枪法。宋史记载的是杨氏梨花枪之始,戚氏说成“长枪之法始于杨氏”,显然词不达意了。长枪之法,杨氏之前有岳飞的岳家枪法,岳飞之前有杨家将,皆枪法名家。

明王圻著《续文献通考》记载:“枪之家十有七,曰杨家三十六路花枪,其分出者,有大闪竿、小闪竿、大六合、小六合、穿心六合、推红六合、埋伏六合、边拦六合、大封闭、小封闭名。曰马家枪,上十八盘、中十八盘、下十八盘。曰金家枪、曰张飞神枪、曰五显神枪、花枪七十二势。曰拐突枪、曰拐刃枪、曰锥枪、曰梭枪,曰槌枪、曰大宁笔枪、曰拒马枪、曰捣马枪、曰峨眉枪、曰沙家十八倒手竿子。曰紫金标,曰地舌枪。”

吴殳说:“枪旧有峨眉、杨家、沙家、少林、马家之名。”他对“枪之家十有七”之说不以为然,这是不对的,是他还没见过其他枪法之故。《手臂录》仅论及这五家枪法,不能以偏盖全。他认为真正达到神明之境的是程真如的“峨眉枪法”。

一、杨家枪法(宋·梨花枪法)

《宋史·叛臣·李全传》记载:“李全者,潍州北海(山东境内)农家子……以弓马矫捷,能运铁枪,时号李铁枪。”1215年,元兵攻破中都(今北京),金主逃到开封(汴),赋敛益重,民不聊生。山东有杨安儿起,掠首、密,杨兵败为金所杀。安儿妹四娘子“狡悍善骑射”,统败军,称曰姑姑,率众万余。李全以其众附杨,与杨通,遂嫁之。南宋绍定四年(1231年),李全战死,其妻杨氏谕部下郑衍德等,曰:“二十年梨花枪,天下无敌手。今事势已去,撑拄不行。汝等未降者,以我在故尔,杀我而降,汝必不忍。若不图我,人谁纳降?今我欲归老涟水。汝等宜告朝廷,本欲图我来降,为我所觉,已驱之过淮矣。以此请降,可乎?”众曰诺。翌曰,杨氏绝淮而去。

明何良臣《阵纪》说:“马家枪、沙家竿子、李家短枪,各有其妙,长短兼用,虚实尽其宜,锐进不可当,速退不能及,而天下称无敌者,惟杨氏梨花枪法。”

这与今天的枪术套路根本不同。今天的套路注重人前美观,而不实用。

明唐顺之《荆川文集》载有《杨教师枪歌》,如下:

老杨自是关东客,短衣长躯枣红面。

千里随身丈八矛,到处寻人斗轻健。

谓余儒生颇好武,一揖滚滚发雄辩。

坐惊平地起波涛,蠕蠕龙蛇手中现。

拨开双龙分海嬉.攒簇两蛇合穴战。

争先尽教使机关,缩退谁知卖破绽。

目上中眉犹自哂,绵中裹铁那能见。

满身护著不通风,百步撺来激流电.

飞上落下九点丸.放出收回一条线。

问君何为技至此,使我凭轩神腼眩。

答言少小传授时,五步七步画地践。

迩来操弄三十年.浑身化作枯树干。

心却忘手手忘枪,眼前只有天花旋。

乃知熟处是通神,解牛斫轮安足羡。

因君亦解草书诀,君枪岂让公孙剑。

唐荆川,名顺之,字应德,明武进人。嘉靖中备试第一,官至右金都御史,巡抚凤阳,能自持枪教人,戚南塘(继光)师事之。

杨家梨花枪法对中国枪术影响极大,许多枪法都可找到杨氏梨花枪的痕迹。例如,著名的“六合大枪”和“太极大枪”,都言及“绵中裹铁”和“心却忘手手忘枪”。

明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评论说:“惟杨家之法有虚实,有奇正,有虚虚实实,有奇奇正正。其进锐,其退速,其势险,其节短,不动如山,动如雷震。故曰:‘二十年梨花枪无敌手’,信其然乎!"

杨家枪以“八母枪”为本,如下:

1.你劄(同扎)我,我拿枪;

2.你劄我,我拦枪;

3.你劄我脚,我颠枪;

4.你上劄,我捉枪;

5.你下劄,我橹枪。

6.你上劄,我捉枪‘

7.你下劄,我颠枪.

8.你枪起,我缠拦下。

周而复始。

二、吴殳枪法(明·峨眉枪法)

吴殳(16111695)名乔,字修龄,号沧尘子,江苏太仓人。二十三岁时,明崇祯七年(1634年),天下多乱,他和同乡夏君宜等从石敬岩学习枪法。石敬岩从少林和尚洪纪学过枪棍,后与洪纪一起向刘德长学枪法。吴殳钻研过杨家、沙家枪法,随郑华子学过马家枪法。晚年从朱熊佔研究过峨眉枪法,他才发现,石敬岩的枪法原来是峨眉枪法。吴殳晚年著《手臂录》,揭示了枪法之精妙。他的枪法,以峨眉枪法为基础,融合了杨、沙、马、少林各家枪法之精华,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。

吴殳的枪法较之以前的各家枪法,有划时代的变革。他非常强调基本功的练习,《手臂录》记载其师石敬岩从刘德长学枪的情况,说:

他的老师石敬岩,年少时随本县令耿橘学双刀法,稍有不对,就挨靴尖踢。后出征苗,使用双刀临阵。他的枪棍,先从少林僧洪纪学,自以为很有水平了。三十七岁时,随洪纪在真定巡抚署中遇到刘德长。洪纪与刘较技,一照面,手中兵器就被刘德长拨去,于是石敬岩与洪一起同拜刘为师,学枪法。刘说:“二子根本无功,枝干皆虚也。当息心泯志,不学破法,不与人角技,下死工夫于根本者二年,则可受我法。自今曰请辞,至期相见。”石、洪遵刘之命,苦练基本功两年,又去找刘德长。刘试二人之后,很高兴,说:“吾教二子枪法已竟,无多求也。二子所学,博极诸家,惟不知有根本,不曾加工,故遇吾而败。今根既实,则旧法皆吾法也,复何教为?”接着让石、洪与以前的对手较技,他们手中的枪都轻易地被石、洪二人拨去。

后来,石敬岩也这样教授吴殳。

吴殳练习基本功,就是“戳革”。“戳”是攻,“革”是防。二人手持长杆,用苇絮包封杆头,前臂用纸竹缚绑,戳革起来,“然犹左腕右臂青紫流血,恒不绝见”。这样的练法,今天早已不见了,皆花法也!

吴殳枪法中的许多论点,都被后来的太极拳引用,可见吴殳的武学思想是近乎内家的。

吴殳说:“枪有六品:一曰神化,我无所能,因敌成体,如水生波,如火作焰,二曰通微,未宏全体,独悟元神,以一御百,无不摧破;三曰精熟,敏悟未彻,功力甚深,犹如鲁贤,学由身入。凡此三者,厥品居上。四曰守法,有传必习,不替家门.五曰偏长,手足身目,深有一得;六曰力斗,虚实全无,动即犯硬。凡此三者,厥品居中。”

他又说:“行着甚多,岂能尽练,得其精要者数法,可以称通微矣。多而生,不如少而熟也。数着既熟,旋旋加之,以迄神化。”

他的“六品论”,正与王宗岳《太极拳论》中“由招熟而渐悟懂劲,由位劲而阶及神明”相同。

他的“神化”,也与王宗岳的“舍己从人”一致。

《手甘录》记:

洪转(少林寺僧,著有《梦绿堂枪法》)曰:“柔能制刚,弱能胜强,此即中软破硬之法也。彼以硬来,我以硬抵,是为犯硬。力弱者必败,力等而斗久,何能必胜?若彼用力刚猛之时.我行穿、勾退步之法,以避其力.埃彼深进.猛气已过.乃移身斜步扎之,即巧法中之斜步单撒手也,此时彼亦无所用其力矣。又如我枪先发.彼以猛力提拿.我变为软.使彼气力落空,然后相其无备取之,此皆以软破硬也。”

这里提出“柔能制刚,弱能胜强”,是太极拳的基本思想。接着提出“引进落空”的思想,都是太极拳的原则。

吴殳说:“长对短,勿竟进,竟进必败。”又说:“短当长,若长竟进者,易破也。于其忽退时,能追人枯住,不令脱去,则胜。”这正是王宗岳《太极拳论》中的“无过不及,随曲就伸。人刚我柔谓之走,我顺人背谓之粘”。

吴殳枪法有非常精辟的论述,例如他说:“诱人不如逼人,诱可不受,逼无不受也。以动逼人不如以静困人,动则劳,静则逸也。”

吴殳有丰富的对阵经验,他说:”两龙(枪)相遇,先审其强弱虚实。施之以强,以观其弱.施之以弱,以观其强.施之以速,以观其迟.施之以迟,以观其速.施之以守,以观其攻,施之以攻,以观其守。法曰:审敌之虚实,而趋其危。”

这段论述,与王宗岳“斯技旁门甚多,虽势有区别,概不外乎壮欺弱、慢让快耳。有力打无力,手慢让手快,是皆先天自然之能,非关学力而有为也”的论述异曲同工。吴殳更提出“弱之后以强,迟之后以速,守之后以攻”的方法。妙!妙!妙!

三、苌家枪法(清·桓侯八枪)

明王圻《续文献通考》记载“枪之家十有七”,其中包含“张飞神枪”。张飞神枪,也叫“桓侯八枪”、“老八枪”。传说,张飞托梦传枪法给他的禹姓外甥,禹家一直把张飞枪法作为家传,传授下去。至清雍正、乾隆年间,河南汜水苌乃周,从禹让学习张飞枪,枪技出神人化。苌乃周以枪法得名,乾隆时全国武考,得第三名,故人称“苌三”,其宅院称“苌三宅”,后有人称他“苌三宅”,这是误解。苌乃周的枪法悉传他的得意高足柴如桂,柴如桂曾追随清廷镇压白莲教反清的战斗有年,枪法称“无敌”。

为什么作者推荐“桓侯八枪”?作者在青少年时曾学习过六合大枪,对六合大枪有所了解。六合大枪,在当时(上世纪40年代)会练的人不少,枪法属中等品级。几乎大部分枪法都是拧枪杆、摇枪头的练法,枪法缠裹,以此显示功夫。太极枪,过去是怎样练的?今人已经不知道了。但是,作者见过几个重要门派的太极枪:陈家沟拧杆子,近似六合大枪;杨式枪法也是拧杆子,武式枪法捅四十斤铁杆,几近拙力;吴式太极枪绕大圈子,成为花势,等等。这些枪法的一个通病是绕圈子过大,作者曾与之试过,双方搭上杆子,就一枪刺中。不是作者枪术有多深的功夫,实在是桓侯八枪属枪法的上乘,堪称绝艺!所以作者力荐桓侯八枪给武林同道。

所谓“八枪”,指近用“粘、随、滑、脱”四法,远用“劈、崩、挑、砸”四法。枪法之妙,非上千年的战斗沉淀,是不可想象的,所以突出了传承的重要性。苌乃周枪法传承有三支:一支为家传,一支为传外姓徒弟柴如桂等,一支流人河南温县陈家沟(今失传)。其中,以柴如桂为最佳。柴如桂传刘朝凤(人称“神枪刘”),刘朝凤传曹百庆,曹百庆传曹毓松,曹毓松传胡复生。从苌乃周算起,至胡复生为六代。若算上作者,是七代了。

为什么把桓侯八枪称为“苌氏太极枪”?第一是苌乃周的贡献,他枪术高超,在乾隆年间全国枪术第三,这是顶级武功。更难得的是他的枪术能传下来。当时(康熙年间),还有一位枪术大家吴殳,他的枪术登峰造极,留有不朽之作《手臂录》。但是,翻遍全书,也不知道他的枪法怎样练法,他的峨眉枪法没有留传下来。然而,从彼氏枪法中我们却可以看到吴式枪法的影子,例如《手臂录》有“去如箭,来如线。指人头,扎人面。圈里搭,圈外看。圈外搭,圈里看。高低远近多看见”这样的话,不习桓侯八枪,简直是“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”,看天书一般。学了桓侯八枪,就清清楚楚地明白是怎么回事。在这个枪系中,其他传人,包括禹让,都没留下苌乃周所著《苌氏武技书》那样的著作。太极拳的许多经典理论都来源于枪法,桓侯八枪的练法要求不用力,用法“粘、随、滑、脱”,都符合太极拳的原理,苌氏的武技理论与王宗岳《太极拳论》相合,却早于王宗岳拳论。综合以上各点,“苌氏太极枪”之称谓是合适的。

笔者于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(1971年至1973年).在北京地坛公园得遇胡复生先生(胡复生先生1938年去延安参加八路军,在教导队当教员,解放后任林业部政治部主任),成为莫逆,以剑术交换枪术,得胡先生之桓侯八枪。越二十年,于1994年,笔者研究太极拳源流,发现桓侯八枪的价值,又重新向胡先生学习枪法。此时,胡先生已八十有五,亲自演示拍照、录像、写谱,使此武学瑰宝得以保存。越年,胡先生隐逸华山。

由于桓侯八枪枪法神妙,作者不敢稍许改动,尽量保持原貌,对原文字不敢更动一字,以存其真,供习者和爱好者深人研究。

张飞枪,我学了五年(1933年至1938年),我的老师名叫曹毓松,家在河南省新郑县林锦店村.郑州南三十五里。他的枪法是跟他的叔父曹百卷五中国传统枪术史庆学的;百庆的师父名刘朝凤,人称神枪刘;刘的师父柴如桂,柴如桂是苌乃周的入室弟子。苌乃周曾于乾隆年间参加清朝全国武考,获第三名,有了功名,时人称其家宅为” 苌三宅”,地址在河南汜水城东苌家庄。

张飞枪的传授,不论贫富,只讲品德。张飞枪的秘密是练五种气,即三焦气、聚中气、心气、肝气、肾气。练三焦气目的是通奇经八脉,故必先练,练聚中气目的是保障练三焦气不得小肠病气,故次练;练心气目的是使人气足神旺,阴阳平衡,故第三练;练肝气是练四梢,故第四练;练肾气在最后,其作用是收气归元海,温养命门。

张飞枪的几个特点:第一张飞枪分长杆(马上枪)、短杆。长杆七尺以上,叫大枪,用劈、崩、挑、砸劲,短杆七尺,叫常枪,用粘、随、滑、脱劲。第二,张飞枪有进、退两越,进八枪、退八枪,进是攻,退是防,但防者必须先攻而后防,故强调一个“快”字(快劲要单练)。第三,张飞枪的进退步法都是雁行步,而且只是前脚掌着地,所以练此枪的人都是在鞋底前脚掌的位置破个圆洞。

练张飞枪的基本要领:第一,全身放松.意守丹田,曹老师说:“身体像生一场大病刚起炕似的.心里守着肚脐眼儿”;第二,两脚掌者地,身中正;第三,两手端枪水平,与心齐;第四,左臂前伸,左手食指伸直,其余四指紧握枪杆;第五,右上臂与肩成水平,小嘴垂直,右腕成凹形,紧握枪杆,枪杆后出与右肘齐:第六,进退合练时,只许有刷刷声,不许有碰撞声。

四、太极枪法

河南温县陈家沟两仪堂旧抄本《拳械丛集》及文修堂《拳械汇编》中有枪法名目:《桓侯张翼德四枪》、《十三枪》、《四枪对扎法》、《八枪对扎法》、《二十四枪名称》、《二十四枪歌诀》及《二十四枪练法》。

陈家沟枪法,大约在明末清初至中叶传人。然而,陈家沟是否有人传习或仅从外面抄得枪谱,有待考证。因为,今曰陈家沟没有这些枪法的传习者。据《太极漫步》录制组1991年在陈家沟录像时,仅有花枪一趟,再无其他枪法。

陈家沟枪法旧抄本中的枪法有两家枪法,一个是张飞枪,另外的十三枪和二十四枪都是杨家枪法。二十四枪歌诀最后两句:“若问此枪名和姓?杨家花枪二十四。”足证二十四枪即杨家梨花枪。

八枪对扎法即杨氏八母枪。

十三枪中有青龙出水(青龙献爪)、黄龙点杆(黄龙三搅水)、拗拦枪(边拦枪、裙拦枪)、怀中抱月(琵琶势)、白猿拖枪势(白猿拖刀势、猿猴拖枪势)、井栏倒挂(板栏窥井)等六势与杨家梨花枪二十四势相同。可见十三枪也出自杨家梨花枪法。

四枪对扎法出自张飞枪。然而,陈家沟枪谱丢了四枪,桓侯八枪剩下了四枪。

陈家沟文修堂《拳械汇编》中有枪法图势若干页,二于《闯鸿门势》一页有附记,其原文云:“此枪法系汜水县禹家枪,系张飞传至禹家。”此下旁注:“系张飞外甥,禹家当系禹让家,苌乃周曾学技于禹让,见北京体育研究社民国十年一月所出体育季刊《柴如桂儒拳师苌三》篇。”

文修堂抄本有《枪法自序》一篇,篇末署“后学王得炳谨志”;后一行题“乾隆乙未梅月之前一曰重录”;又后一行署“道光癸卯年桂月张文漠号开周重抄”,此后为枪、棍法若干页。其后又记:“以上枪、棍谱系自王堡村得来”,此后又一行云:“道光二十三年岁在癸卯中秋”,此后又一行云:“张开周重抄录谨志”。

第一份史料表明,张飞枪曾传入陈家沟,传人就是禹让。禹让,汜水人,汜水在黄河南岸,与当时的怀庆府隔河相对,陈家沟属怀庆府,在河北岸,距汜水不远。陈家沟的张飞枪也可能是从苌乃周处学的,可能未学全,只学了四枪,或学来之后失传了四枪。不管怎样,今已完全失传。

第二份史料记载了陈家沟枪术的传人时间、传人和路线。《枪法自序》署名王得炳,署于乾隆乙未,即清乾隆四年(1739年)。这个时代与苌乃周(17241783)清雍正二年至乾隆四十七年相当。张开周重抄于道光二十三年(1843年),并记载枪谱是从王堡村得来。王堡与赵堡相邻。陈家沟陈氏后裔陈子明曾对徐哲东说:“王堡之枪,陈沟亦习之。”

从以上史料看,陈家沟并没有“太极枪”的传承记载,有的是张飞枪和杨家梨花枪。从原理上看,张飞枪理本太极,故可称“太极枪”。

  今曰之太极枪,不论是哪一家的,都是模仿太极拳推手而编排出来的绕大圈子套路,是后人之作,不适合实战。作者曾与多家习练太极枪者切磋,他们的杆子一绕圈子,就被作者扎中。桓侯八枪,一枪中的,没有绕大圈子的花势。

我要评论(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,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,请点击注册新用户!
  • 评论内容:
网上有害信息举报
x

填写举报信息

提示: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,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