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中华武术复兴研究会 >太极拳中的奇葩:武氏太极拳 > 南京武术 南京武术复兴会 武氏太极拳

产品详情

太极拳中的奇葩:武氏太极拳

关键词:南京武术南京武术复兴会武氏太极拳

详细信息全部评论

文/孙建国 2014年

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劳动智慧的结晶,是前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。新中国成立后、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,太极拳已成为一种生机蓬勃的群众性体育活动,同时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养生保健方法之一。

河北永年广府古城是中国太极拳发祥地,同是也是杨、武氏太极拳发源地。我国主要六大太极拳门派中,就有四大门派源于永年广府。目前,各门派太极拳早已名扬海内外广泛传播,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。其中武氏太极拳,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(1821年-1851年),为武禹襄祖师(1812-1880年)所创,至今大约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了。

武氏太极拳为中国传统太极拳主要门派之一,是河北永年广府武河清(字禹襄,号廉泉,1812年生)与其二甥李亦畲(1832年生)、李层轩(1835年生)于咸丰丁巳年(1857年)共同研创。李亦畲为清末举人,好考古,精医术,善著述。后传其二子李石泉(1837年生)与李逊之(1882年生),后二人传其族孙李锦藩(1920年生)等。

武河清与长兄武澄清(1801年生)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之家,自1818年一起从父亲武烈习练长拳、洪拳等,道光初年(1821年),其兄武汝清(1803年生)与陈德瑚背考为同料进士。道光乙酉年(1825年),澄清、汝清、河清兄弟三人皆从《太和堂》陈三掌柜习练太极拳。道光辛丑年(1841年),李亦畲、李启轩同从母舅武河清习太极拳。1852年,河清携艺亲自赴河南舞阳县,其知县胞兄武澄清处帮助赵堡太极拳师陈清平了结一桩怨案事件。陈师为报得恩情,穷嚢相捜拳艺并赠王宗岳《太极拳论》、《太极拳概要图》、《拳谱》等。武河清如获至宝,喜出望外。回到家乡永年厂府后,与其二甥认真研磨苦练。两年后,于1854年又苦研《拳谱》、《拳论》,作出了著解。

咸丰丁巳年(1857年),武河清与二甥共同研创出一路中庸捋顺之拳架,俗称“中捋架”。为练习身法中正安舒,劲路完整,气势贯穿在各式及整个套路中,最后达到周身一家,脚手相随之境界。苦练多年后、文武兼备的功夫达到了上成高境界才著有《敷、盖、对、吞》等四字不传秘诀,全是以气而言。每式意念都有随曲就伸,以静待动以及以静制动之意念。又在咸丰戌午年(1859年)创出二路炮捶是对敌应用套路,用外家拳的招式招法运内家拳的劲路劲法连环并用,其中包括有蹦、跳、蹿、跃、跌打、点穴等对敌用法。

咸丰辛酉年(1861年),李亦畲、李启轩创十三杆二路对杆每式双练应用。又在同治壬戌年(1862年),创三路小架并确定刀剑配套对练,练三路小架再次明知阴阳,虚实开合,柔中待刚,锻炼开合爆发劲之应用。歌曰:“不练大架艺难成,不学小架心不明;大架不大,小架不小;去粗留精,奥秘成形”等。

四刀、反四刀、四刀变势对练,永年过去有俗称:“杨家杆子李家刀威震方”之称呼,说明武李家传太极龙头回肠刀很有特色,并且非常实用招招制敌。同年,李亦蕾整理练功笔记成文并中举人。

1864年杨露禅由武汝清介绍到北京瑞王府传授太极拳。因武李两家为永年城旺族,富豪大家,有千亩粮田,几百间房屋,茶桩、布桩、药店多,书房、磨坊、马车轿车几辆。家境生活富足文武兼备,所以从不以教拳为业,练拳为修心养性,看家护院之用也。而在过去有些套路只在门内秘传,故知者甚少。只有在同治丁卯年(1867年),李亦奮审阅拳谱定为初稿时此年本乡邻里郝为真(1849年生)爱而学之,又在同治庚午年(1870年)有一山东镖客闻知李亦畲(李大先生)太极功夫甚佳,曾在西关后花园三试三负为学艺得真功,赠送《弹弓秘谱》为报恩之礼,互交换拳技。

葛福来要求试艺,李亦畲让郝和与其试之,郝和(为真)身手未动,葛屡试屡败乃叩拜于门下。由于过去封建社会思想困扰,有些内容皆在自家自研自练,很少传于外姓的套路,如二路炮捶72式、三路小架36式、太极龙凤刀28式、太极龙凤剑24式、一路太极十三杆对练等,这些内容曾在1990年夏广西南宁《金色年华》主编严翰秀记者曾几次采访我师父李锦藩时有录音记录,并写文章刊登在1993年永年人民政府出版的《从古城走向世界》暨永年太极拳史料集成中。

光绪辛已年(1881年),李亦窗用小楷毛笔抄写《太极拳论》,自存一本,给友人郝和一本,给胞弟启轩一本,世称《经典》老三本,内注《擎、引、松、放》撒放秘诀和四不能注解,形成了武氏太极拳完整的理论体系。这不仅是武派太极拳领域奉为(佳皋),而且成为中华武术宝库中的经典著作,也标志着武氏太极拳文武双全的成熟。

李亦畲将毕生所得于1885年正时传长子李石泉,1888年传于次子李逊之。晩年(1892年),在自家榻前同授艺于二子,并叮嘱胞弟启轩本人谢世后继传二子继承家业,二子发誓力遵家父嘱训精研拳技。

李石泉擅长以器械为精,李逊之擅长徒手套路为精,兄弟二人相得益彰。逊之继承祖业,同为文武兼备晚年著有《初学太极拳练法述要》、《不丟不顶浅释》、《授艺精言》等拳论。

李锦藩先师为李亦奮宗师之侄曾孙,幼年在自家读私塾授家族尚武之风影响酷爱太极拳。琴、棋、书、画皆为精通。民国庚午年(1930年)正式跟十祖父李石泉学太极拳和器械,至“七七事变”十祖父石泉参加抗日工作后。又在1937年跟十一祖父李逊之学习系列套路,因此是当代一位全面系统继承武氏太极拳的第四代嫡系传人。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戴上右派和五类分子的帽子,也不坠青云之志,暗暗坚持练功,并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了李家家传太极拳秘籍宝典。晚年集毕生精力著作四本秘谱《旧谱再缮》、《掘遺缀初》、《诲艺精言(上)》、《诲艺精言(下)》。尤其可贵的是,先生首次打破李家太极拳不传外姓的门规,将秘不示人的武李氏太极拳公之于世,并培养出了以孙建国为代表的永年一批太极拳传人,使武李氏家传太极拳从一个家庭门户走向了社会并传向了全世界。

武氏家传太极拳主要传人小传

 

武氐太极拳创始人

武禹襄小传

武禹襄(1812-1880),名河清,字禹襄,号康泉,广府城东街人,出身于书香门弟,官宦人家,晚清秀才,不好功名富贵,除教书外,在家自己习武健身。

曾资助杨禄禅到陈家沟学拳归来后,禄禅寄居在“太和堂”药店,靠教拳过日子。禹襄爱好拳术,见禄禅太极拳套路,轻灵巧妙,柔中寓刚,便深为喜爱。与禄禅切磋后,对太极神技更是惊羡不已,便于1852年去河南舞阳县其大哥任所,准备到陈家,拜访陈长兴学拳。

途经赵堡镇时,得知陈长兴年纪已老,病魔缠身,无法教拳。当时,陈清萍正在赵堡镇教拳,且盛传清萍拳艺甚精,禹襄便转托于清萍门下。陈清萍所授拳架与陈长兴所授之拳大不相同。陈长兴拳架开展,清萍拳架紧凑。于是,他边学边练,并将所得拳理、拳诀一一作了札记。陈清萍时有一桩难办的案子,即太平天国失败后,官府说他有几个弟子参加了太平军,让他限期交人。陈清萍直愁得上天无路,入地无门。恰巧禹襄二哥在刑部供职,便通过关系为他了结了此案。陈清萍为报禹襄大恩,便将自己所习拳技精髓、奥旨秘诀,倾嚢传授与禹襄。禹襄也加倍努力,月余后,便已得其精髓。

武禹襄在舞阳县时,得到太极宗师王宗岳的一本《太极拳谱》和两本无名作者的《太极拳概要图》、《拳论》等,回到永年后,即找他外甥李经伦(李亦畲)搭手试验,一招一式虽按陈清萍教导方法逬行攻守。但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,乃知光记得武术架势不行,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勤学苦练,得到心知、身知,方可应用。此后,日夜研练,苦研二年,大有进境,便发挥王宗岳《太极拳谱》之意,写成《打手要言》、《十三势行功心解》各一篇,又归纳练功要领为《身法十要》。

杨禄禅次子杨班侯自北京回到广府城,当时禹襄正在城墙上,见班侯归来,将到城边,禹襄大声问:“近来太极拳练得怎样了?我在城上试打你,你试应几招。”说着,便作出进击掌势。班侯则在城下遥遥应击。禹襄出了三招,班侯应了三势,武禹襄说:“不对!不对!”班侯说:“不信。”禹襄说:“你不信到我家,我俩当面试试便知。”杨班侯立马便到了禹襄家,两人一搭手,还是那三招,班侯跌倒三次。班侯性刚骄躁,从不肯认输,但对禹襄却终生敬服。

禹襄拳势短小紧凑,不同于陈氏老架、新架,也不同于杨氏大架、小架,乃学而后化,自成一家。禹襄读书不当官,两长兄常在外省,他自己在家中致力于太极拳研练,相传他手臂有300斤之力。禹襄著有《太极拳解》,又著有《十三总势略》。后将他的太极拳术传于外甥李经纶、李承纶。禹襄去世后,被尊式太极拳创始人。

武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

李亦畲小传

李亦畲,名经纶(1832—1892)字亦畲,号李大先生,广府城西街人,清末举人,候选巡检。郑元善中丞督师河南,延请亦畲入幕,参赞军机,报请朝庭授以巡检职。后来辞官回家经商行医,又跟着二弟曾纶学种牛痘,兄弟二人治病救人无数。广平府太守长启听到他的中医名声,专为他主局开门诊多年。1853年,亦畜22岁时,从舅舅武禹襄研习太极拳。禹襄到磁州,他也随行,身体力行,苦练停达二三十年,终于学有所成。他忻其舅父之法、每有一点体会,便写成字条粘在墙上,一再修订,直到满意为止,最后整理成文,著有《五字诀》—篇,《走架打手行工要言》一篇,《太极拳》序及跋各一篇,并于1881、1882年间将王宗岳《太极拳谱》、武禹襄太极拳论及自己的心得体会手抄三本留存,成为后世太极拳经典,被称为“老三本”。

相传有一位名镖师过永年,闻昕亦畲之名,经人介绍,请教亦畲太极妙处。亦畲说:“太极拳无硬功可言,其奇妙在因敌变化,你要打我,则我的功夫立刻可以见到。”镖师自称不信。亦畲说:“要这样的话,你就见不到太极拳的神妙了。”镖师说:“如此,我想得见真功夫。请你恕我不敬。”亦畲说:“这就对了。不过,你要用全力,不可谦让。”镖师见亦畲身材短小,貌不惊人,可说出话来却有恃无恐,当下便不客气,鼓起勇气,力贯右臂,吐气开声,猛然间向亦畲胸部打来。亦畲不闪不避,而是以胸部承受了这开碑裂石的一拳,只听“嘭”地一声响,畲足未稍动,而镖师却离地飞起斜上方,好半天爬不起身,连连向亦畲作礼说:“我今天才知道太极拳的神妙了。”

还有一次,一个身材魁梧、膀阔腰圆且身怀武功的胖大和尚慕亦畲之名来到永年,正巧亦畲家有人结婚,便带了礼物致贺。亦畲不知和尚来意,还以为是别人的朋友。和尚进门专与亦畲说话,亦畲要到门外送客,便张开两臂按住亦畲双肩说:“请留步。”亦畲随意一抬手说:“那怎么行?不客气!”和尚一个踉跄,便到了门外,立到了几米外的大街上。后来,和尚到茶馆中喝茶,对人说“你们这儿李大先生拳法实在妙极,名不虚传啊!”

武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

李逊之小传

李宝让,字逊之(1882—1944),李亦畲先生之次子,是武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。由于李亦畲晚年得子,对逊之备加体贴和爱护,并把武式太极拳艺和秘诀全部授于逊之。其父谢世后又受教于族叔李启轩。因此,在拳艺上逊之的造诣相当深厚。加之逊之先生天生悟性好,父亲的言传身教,倾心相授,使逊之完全继承了武式太极拳的衣钵。

李逊之不满6岁便在父亲的督促下开始学练武式太极拳。开始因年幼贪玩,常受到亦畲先生的训导和体罚。但不久逊之就迷上了太极拳,每日上午习文,下午习武,常常与姐姐和哥哥李石泉推手较技,并与师兄郝为真砥砺。李家世代书香门第,平时给人的印象又似个文弱书生,故外人多以为他不懂太极拳,其实逊之的功夫早已迖到上乘水平。

逊之先生为人和蔼可亲,平易近人,不少乡邻要拜师学艺。在选择学生的时候,逊之首先注重人品的好坏,他不但传学生武功,而且教他们做人,孝顺父母,尊敬师长,忠诚老实。

李逊之在自己练功过程中,不断总结练功方法。比如用绳予系住固定在脖子上,不用伸缩来发放人。他指出武式太极拳的抽丝劲和缠丝劲是相互联系的,能掌握抽丝劲就有缠丝劲。从神气方面讲,抽丝是直的,可是这一转手,一转身,腿转、腰转,两臂也随之转,就形成了缠丝,产生了螺旋劲。

李逊之先生身怀绝技,拳艺卓越,但从未仗势欺人。他最得意的门徒是他的族孙李锦藩,并将其毕生所学毫无保留的传给了他。李逊之在晚年仍不断地探讨、研究拳法的奥妙所在,著有《初学太极拳练法述要》、《不丟不顶浅释》、《捜艺精言》等拳论。他是文武并重,德才兼备的一代太极拳大师。

武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

李锦藩小传

李锦藩,1920年出生干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西街,武式太极拳第四代嫡系传人,系武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畲本族曾孙。从幼年起跟李亦畲的儿子李石泉(宝廉),李逊之(宝让)学拳。李锦藩深得两位前辈垂爱,得本门拳法精髓。成为宝廉、宝让二大师之后李氏家族共同推举的掌门人。李家的祖传拳谱,拳论、典籍等由李锦藩先生保管。他秉承祖业遗风,为人忠厚,谦虚礼让。有一次在西大蝭外锄玉米地,别人锄掉两颗玉米苗有人冤妄说是李锦藩锄掉的,发生了摩擦另一人拿起锄头向李锦藩身上抡打去,李师手一接随即松手,那人摔出一丈多远。那人爬起来就跑了。

不仅在李氏家族中择人授艺而且打破门规,将此派太极拳术广泛贡献于社会。在晩年李锦藩先生将毕生所得所学著录为四册拳谱:《旧谱再缮》、《掘遗辍初》、《诲艺精言上》、《诲艺精言下》等。

在《掘遗辍初》中辑录了在其他拳谱中未曾有过的《太极拳概要图》、《拳论》,李亦畲著《五字诀》初稿、《虚实开合图》、《论虚实开合》、李启斜之《一字诀》、《太极拳白话歌》等秘笈。1991年8月2日,李锦藩先生谢世,享年72岁。

我要评论(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,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,请点击注册新用户!
  • 评论内容:
网上有害信息举报
x

填写举报信息

提示: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,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